中国公益发布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媒体聚焦

以青春之名赴乡村之约:西华大学材料学子,解码中江乡村振兴新图景

发布日期:2025-07-09 08:59:54  来源:网络综合

七月盛夏,骄阳似火,却挡不住西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青材沃土"暑期社会实践团的热情。他们怀揣着对乡村振兴的无限憧憬,在“微光计划”活动项目组的支持下,踏上了四川省中江县的土地,开启了为期五天的三下乡之旅。在中江县永太镇、东北镇等地,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土地,以专业知识探索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在广袤田野上书写着属于他们的青春故事。

(图为实践团出征照)

科技赋能:智慧农业绘就田野新画卷

走进永太镇农业数字交流中心,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科技感的农业指挥舱。巨大的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土壤湿度、温度、光照强度等农业数据,这些信息如同精准的"农业脉搏",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全方位的监测和管理。在这里,西南地区单次烘干量最大的粮食烘干基地尤为引人注目,日处理能力高达900吨,彻底改变了以往靠天晾晒粮食的局面,为粮食安全筑牢了坚实的防线。

技术员一句"以前看天吃饭,现在靠数据种田",道出了现代农业的深刻变革。在快繁中心,实践团成员们更是大开眼界。通过先进的组织培养技术,一株优质油葵苗仅需20天就能完成育苗,大大缩短了育苗周期。而抗旱玉米品种的培育成功,让农民不再"看天脸色",即使在干旱的年份,也能保证一定的产量。这些科技成果,正是永太镇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步增长的"秘密武器"。

队员们还深入田间地头,亲身体验了智能农机的魅力。无人驾驶的播种机、收割机在田间穿梭自如,精准作业;无人机在空中盘旋,进行施肥、植保等工作,效率是人工的数十倍。现代农业的机械化、智能化发展,不仅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更让他们感受到了科技带来的便利和希望。

(图为村民们用科技撒肥与插秧)

(图为实践团与苏书记在农业交流中心合影留念)

治理创新:五微共治激活乡村新活力

曾经因企业倒闭而陷入发展困境的石狮村,如今已华丽转身,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这一蜕变的背后,是创新的"五微共治"模式在发挥作用。郭福兵书记向实践团详细介绍了这一模式的运作方式,其中将垃圾清运车改装成"流动宣传站"的创意,既解决了垃圾清运难题,又实现了政策宣传的全覆盖,真正做到了一举多得。

在石狮村,实践团成员们积极参与助农实践。他们跟随当地农民一起下田劳作,亲身体验传统农耕的艰辛。烈日下,队员们弯着腰除草、施肥,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深刻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含义。而当看到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轻松完成大面积的耕作任务时,大家不禁感叹机械化、现代化农业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变革。

通过土地流转和集体经营,石狮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从零突破到381万元,实现了质的飞跃。村民们摇身一变成为股东,荒地也变成了良田。这一生动实践,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了基层治理创新的强大力量,也看到了乡村发展的无限潜力。

(图为郭书记为我们介绍创新模式) (图为实践团下田劳作)

产业振兴:非遗传承奏响农文旅融合新乐章

在东北镇挂面村,实践团被千年非遗挂面制作工艺的魅力深深吸引。虽然由于气温原因未能亲眼目睹现场制作过程,但通过视频资料,老师傅们娴熟的和面、拉条技艺,以及细如发丝的面条在阳光下摇曳的画面,依然让队员们赞叹不已。"5518工序"的匠心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的坚守。

下午的基层治理实践,队员们见证了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在镇干部的带领下,大家走访了新建的村民安置小区。村里创新采用"统租统管+自主经营"的模式,鼓励村民将一楼出租给合作社统一规划经营。如今,合作社已引进电商服务站、特色农产品店等业态,一条集非遗展示、特色餐饮、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特色商业街区正在逐步形成。

镇干部向队员们描绘着未来的发展蓝图:"我们要让非遗挂面走出乡村,走向全国,让更多的人品尝到这份舌尖上的美味。同时,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让游客在这里既能体验非遗文化,又能享受乡村田园风光,真正实现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这一创新模式,让队员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更多可能性,也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图为挂面村优美风景) (图为非遗传承人陈师傅)

(图为实践团品味中江挂面) (图为镇干部讲解确权入社政策)

暖心实践:科学启蒙点亮儿童新梦想

在中江县儿童之家,实践团以专业为依托,向孩子们介绍了各种材料,成员们还化身"科普小老师",用别开生面的"熔岩灯"科学实验,点燃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当黄色的"熔岩"在瓶中翻滚时,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眼中闪烁着对科学的向往和渴望。普通话推广课堂上,稚嫩的朗读声此起彼伏,传递着文化传承的希望。

这些温暖的互动,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知识和欢乐,也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刻体会到教育帮扶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意义。队员们表示,希望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科学和文化的种子,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窗户。

(图为实践团帮助小朋友们做手工) (图为普通话推广活动)

(图为实践团与小朋友们合影留念)

五天的三下乡之旅,短暂而充实。西华大学材料学子们在中江县的乡村振兴实践中,不仅看到了科技赋能、治理创新、产业振兴的多元发展路径,更深刻理解了乡村振兴需要因地制宜的创新思维。他们用青春和汗水,在乡村大地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足迹;他们带走的,不仅是实践的收获,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未来,他们将继续以青春之名,赴乡村振兴之约,为乡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编辑:郭锐松  审编:益申合

分享到: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发布网”(域名gongyifabu.com)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益云融媒体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发布网(gongyifabu.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发布网)”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CopyRight © 2020 北京中益云互联网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发布网域名(GongYiFaBu.Com)的观点,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公益发布网”的所有作品,

均为中益云融媒体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2046639号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