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发布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媒体聚焦

余莉:为公益闯新路

发布日期:2025-09-18 15:38:46  来源:正义网

2023年10月,余莉在上海市青浦区依法治区专题培训班上,以《公益诉讼与基层履职——协同守护公共利益的法治路径》为题开展专题授课。

秋日的元荡湖畔,青苇起伏,叠起碎浪。上海市青浦区检察院公益检察室主任余莉俯身轻触碳汇林中青翠的枝叶,目光沉静而坚定。她身后,“‘最江南’公益诉讼实践创新基地”的标识在秋阳下熠熠生辉。余莉如一株茉莉,深扎检察公益诉讼这片全新的法治土壤,以“守正”护民生根本,以“创新”破治理难题,让公益保护的绿意随制度实践而沁润四方。

全国“八五”普法突出个人、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带领团队办理的25起案件入选最高检、上海市检察院发布的典型案例……这些荣誉,浸在余莉写满标注的笔记里,印在她一一踏遍的街巷中,更落在她为百姓解决的每一个难题里。

一个案例,激活一个领域

2021年深秋,余莉接到市民投诉称,“家里孩子被对面商铺的招牌灯照得每晚失眠,拉上窗帘也没用……”

城市霓虹灯是现代文明的“勋章”,可背后的光污染是百姓心头的“暗伤”。彼时,对光污染尚未有明确法律界定,也无检察公益诉讼监督先例,有人劝余莉别“多管闲事”了。

“在旧地图上,永远找不到新大陆。”余莉不听劝,带着团队开启了“白+黑”模式。白天,她伏案翻遍法律法规,最终检索出关于光污染的地方标准,逐字“抠”出夜间光源强度限值。深夜,她带领团队拎着便携式照度计(一种专门测量照度的仪器仪表)穿梭于商圈、工地、居民区数十个市民投诉点位,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用精准的实测数据在法律模糊地带凿开“突破口”。随后,该院向相关主管部门制发检察建议,建议其督促涉案工地、商场等场所照明设备按标准规范亮度、角度和关闭时间。2022年1月,该案入选最高检公益诉讼检察厅编辑的光污染专刊。

案件办结,但她并未止步——一份10多页的报告,以“要情专报”形式上呈,最终为《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中光污染条款修订提供了关键性基层实践样本,也为后续类案的办理提供“桥”与“梯”。

“碳”路先锋,破公益之困

“201棵树被砍,如何‘赔’回来?”2022年春,一起企业擅自砍伐树木案摆在余莉面前。因新种树木要数十年才能恢复此前生态,补种和罚金都不能达到期望效果,如何罚成了一个难题。

左右为难之时,余莉从最高法新颁布的审理森林资源民事纠纷案件司法解释中,敏锐捕捉到“碳汇替代修复”这个创新概念。但是,如何量化碳汇损失?如何确定交易基准?如何专业规范认购?一切无章可循。

凭着一股“逢山开路”的韧劲,余莉叩开上海环境科学研究院专家的大门,一通咨询下来,笔记本上记满了“碳汇计量”“核证流程”等陌生术语。她广泛查找资料,与鉴定部门反复研讨评估办法,并走访企业、环保部门,听取多方意见。最终,她确定将碳汇计量引入生态服务功能损失评估,将固碳部分生态价值用于碳汇认购。

为摸透交易流程,余莉多次往返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当时国内唯一具有全国碳排放交易权的交易所,交易所工作人员打趣她:“这些工作你比我们客户经理还熟!”

历经3个多月的反复论证,余莉成功推动涉案企业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完成187吨林业碳汇的认购与核销,全国首例通过统一碳排放交易市场认购核证碳汇的司法实践案例就此“出炉”。这个“零”的突破,是办案理念的一次跃升:生态损害可以通过市场化手段量化补偿。企业的修复责任与绿色金融精准对接,让绿水青山有了可衡量的价值刻度。

此后,相关经验迅速在长三角地区得到复制推广。

让“隐蔽的角落”看得见

余莉常说:“民生无小事,小案连民心。”2023年夏天,新闻里曝光的外卖后厨乱象让她心头一紧: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不能毁在看不见的角落。

余莉带着团队研究调查方案,深入外卖站点与外卖骑手聊天。一名外卖骑手的话点醒了她:“有些店,后厨油污能黏掉鞋底,我送单都绕道走。”外卖骑手不正是最接地气的“流动监督员”吗?很快,30余名外卖骑手受邀成为检察机关的“舌尖哨兵”。他们可以在送餐途中,将看到的食品安全隐患随手一拍,即时反馈给检察官。

这条基于“共治”理念的创新路径,不仅让检察公益诉讼监督有了市井温度,成效更是立竿见影:一名外卖骑手提供的某后厨食材霉变、操作不规范线索,当天就得到核实和查处。

以此为契机,该院推动相关主管部门开展专项整治,不仅推动打造600多家“网络餐饮安全示范店”,而且推动6000多家外卖商铺接入“明厨亮灶”监管平台,让“隐蔽角落”阳光明亮。

随后,余莉又带领团队研发外卖食品安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办理类案30余件,打造出食品安全数字化治理新场景,将这场“舌尖上的守护”推向常态化、智能化,努力让消费者点得放心、吃得安心。

只此青绿“最江南”

枕太湖烟波,望浦江潮涌。

立足青浦江南基因优秀、生态资源禀赋的区位优势,余莉和同事们以法为笔,倾力描绘“最江南”公益检察品牌。“最”,是对标,是追求,更是承诺;“江南”,是检察守护下可感可触的千年文脉与碧波绿岸。

“我们选择从沪苏交汇的元荡湖破题,携手各方共建长三角联合生态修复基地暨‘最江南’公益诉讼实践创新基地。”余莉欣慰地说,现在基地里碳汇造林、增殖放流、水下森林等功能区错落有致,滨水岸线的生态检察主题馆也已成为传递生态保护理念的“重要窗口”。

漫步基地,普法宣传牌点缀元荡湖两岸,动态监测系统运转不停,水生动植物有了重新生长的栖息空间……“这里不仅是上海市幸福河湖的滨水新地标,更是长三角公益诉讼的‘会客厅’。”余莉说。

“最江南”品牌的故事,在余莉的笔下持续延展:她以公众号为窗,通过开设品牌专栏讲述公益诉讼检察故事;精心创作品牌MV《益江南》,唱响大江南北;与高校合作开展现场教学,深化品牌理论内涵。如今,“最江南”已入选第三届全国检察机关优秀文化品牌,青浦区公益诉讼检察故事正借江南之水,流向更远方。

“最江南”品牌,是长三角检察公益诉讼一体化协作的实践成果之一。2021年,经余莉牵头,上海市青浦区、浙江省湖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善县(下称“三地”)检察院共建跨省“河长+检察长”机制,构建水治理大格局。之后,在生态环境保护、碳汇司法实践、生态损害赔偿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协作机制不断推出,持续打破区划壁垒、拓展制度创新。

近年来,三地检察机关携手办理的多起案件,成为检察公益诉讼区域协同的样本。面对最高检交办的长三角水环境污染线索,三地检察机关同步勘查采样,共享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水质快检等技术,快速查清违法事实,让“一地违法,全域追责”成为现实。

2025年8月,在余莉的推动下,三地检察院、法院以及青浦区生态环境局、水务局联合举办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水生态执法司法协同保护活动,三地检法机关签署《关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环太浦河、淀山湖流域水生态保护司法协同实施意见》,水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迈入深度融合新阶段。

从一条河、一片林到一座城、一方区域,对余莉而言,公益诉讼是一种守护,更是一种创造:守的是民生底线、法治正道;创的是理念价值、治理新路。守正创新,余莉仍在路上。

[责任编辑:张娟]

http://news.jcrb.com/jsxw/2025/202509/t20250918_7143376.html

编辑:江楠  审编:益审核

分享到: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发布网”(域名gongyifabu.com)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益云融媒体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发布网(gongyifabu.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发布网)”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CopyRight © 2020 北京中益云互联网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发布网域名(GongYiFaBu.Com)的观点,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公益发布网”的所有作品,

均为中益云融媒体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2046639号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