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发布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媒体聚焦

走出抑郁阴霾,重构和谐家庭关系---关东街道社工站的个案服务实践

发布日期:2025-10-01 17:39:45  来源:中益综合

服务对象因为生活重大事件的影响被确诊为中度抑郁,关东街道社工站满天星社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与服务对象协商·明确服务目标、明晰抑郁实质·拨开亲子关系迷雾、重构认知逻辑·改变夫妻沟通模式等服务实践,不仅促使服务对象抑郁情绪基本消除,亲子关系融洽,儿子在中考中正常发挥考上了省重点;而且家庭氛围从压抑变为了轻松和谐;同时夫妻关系转好,服务对象自身能力得到提升,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压力,展现出更强的适应力与心理韧性。

一、背景介绍

(一)家庭状况

服务对象,已婚,有1个儿子上初三,和儿子两个人居住,房子所在楼层为一楼,房屋面积130平,和老公异地四年半。

(二)健康状况

服务对象曾经患有抑郁症,遇到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就会复发,在找社工前,被医生诊断为中度抑郁症,但服务对象考虑到药物的副作用,医生虽开具了抗抑郁的药物,服务对象韦服用。现在有时情绪不稳定,现在每天需要听情感类直播才能入睡。

(三)工作情况

服务对象在家附近上班,午休时间短,下午六点下班,回到社区六点四十左右。

(四)社会关系

服务对象曾去社区寻求帮助,反映其购买房子交了定金,后来不想买了想要退回定金。

二、需求分析

(一)初见·需求

11月19日,服务对象表示焦虑,想与社工聊聊。服务对象与售房业务员约定11月17日和11月30日分两次交齐首付,约定当天交了定金,回来后后悔,但无法退定金。19日(周二)置业顾问说服务对象违约,11月17日未交钱,说要发踏定函,意思是服务对象违约,定金不退,房子将拿出去重新卖。服务对象表示自己特别没有安全感,这几年受老公亏钱事件的影响,她对未来没有信心,不想承担任何来自经济的压力。丈夫对买房事情不管服务对象,也不沟通,提起来也不想聊,服务对象对丈夫更没有信心。

服务对象表述的需求包括一是购买房子交了10万元定金,现不想买了,想退回10万元定金;二是丈夫在外地上班,不愿意与其沟通买房事宜,希望改善与丈夫的沟通模式;三是前两年因投资亏了许多钱,导致抑郁,希望改善自身状态;四是日常生活中与儿子相处使得双方压力都很大,儿子不愿意学习,希望改善双方相处模式。

(二)需求·变更

一是服务对象表述前两年因投资亏了许多钱,负债较多,心理压力大,导致现在与丈夫聊到与钱有关的事情(如买房换房、尽早还清债务等)时,双方都比较回避,服务对象认为丈夫不愿意与其沟通;有时与儿子吵架,儿子也会提到家里亏钱的事情;因为前几年投资失败亏钱及购房的事宜,使原本就不太和谐的夫妻关系更为紧张,甚至到了回避沟通的状态。服务对象希望能改善与丈夫的沟通方式,尤其在谈及金钱相关话题时,能够减少彼此的回避行为,重建夫妻间的信任与理解。

二是日常生活中与初三的儿子相处,使得双方压力都很大,服务对象关注到儿子爱出去玩、不按时按计划参加课外辅导、写作业时听歌玩手机等,便会与其发生矛盾;儿子也曾向服务对象表达自己学业压力很大,有时失眠、觉得生活没意思等。也因此服务对象希望能在家庭中营造更积极的沟通氛围,缓解与儿子之间的冲突,尤其是在学习问题上,希望建立更有效的互动方式,减轻双方的压力。

三是服务对象希望能够逐步走出因投资失败、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带来的心理阴影,调整自身状态,重建对生活的信心与热情。也希望通过专业的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自己更好地应对当前的家庭关系与情绪困扰,逐步恢复内在力量。

三、服务目标

改善亲子关系,改善与儿子的相处模式;改善夫妻关系,改善与丈夫的相处模式,构建和谐家庭关系。同时,协助服务对象梳理因投资失败带来的心理压力与情绪困扰,提升其心理韧性与应对能力,逐步恢复对生活的信心与掌控感。通过阶段性目标的达成,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理解与支持,形成良性的互动模式,帮助服务对象在家庭关系与个人成长中获得双重提升,构建稳定、和谐、充满温情的家庭氛围。

四、服务实施

(一)协商·确定目标

服务对象通过自述表达出有改善自身情绪状况、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与丈夫的沟通方式、对儿子学业的焦虑、对丈夫工作可以获得的经济收入的焦虑、自身的工作压力、是否购买房子等多重问题。社工在整理服务对象表述后,与其一同梳理问题优先级,确认当前最需解决的是亲子关系紧张问题及夫妻间沟通障碍。亲子关系紧张主要体现在服务对象与初三儿子因学业压力、行为习惯等方面频繁发生冲突,影响家庭氛围;同时夫妻间因沟通障碍导致情感疏离,加重了服务对象的情绪负担。

在确定服务对象的优先问题前,社工与服务对象分析了利弊之后,服务对象决定通过领导的关系处理了房子退定金的事情,在购房定金的问题上服务对象不再像之前那样焦虑,因为这一重大生活事件得以妥善解决,服务对象的情绪状态明显缓解,为后续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基于此,社工与服务对象通过提问、聚焦、澄清等技巧的运用,共同明确了阶段性目标:优先改善亲子关系,缓解与儿子因学习问题引发的矛盾;其次,着手改善夫妻间的沟通方式,减少因金钱话题引发的回避行为,逐步重建信任。

(二)明晰抑郁实质·拨开亲子关系迷雾

1.亲子关系冲突,是造成服务对象抑郁的关键因素。

长期与服务对象一起居住的是服务对象的儿子,儿子现在初三,服务对象担心儿子的成绩,会因为摸底考试或者周测验的分数影响服务对象对其儿子的学业焦虑,也会因为儿子是否按时完成作业、完成作业的质量与儿子发生冲突,会表现出不停的唠叨儿子做作业、用自己认为的应该做作业的方式去要求儿子按照自己的期望完成任务,甚至在儿子未能达到标准时产生激烈的情绪反应。这种模式不仅加剧了儿子的心理压力,也导致服务对象自身情绪更加焦虑和失控。

服务对象的丈夫在外地工作,主要是电话的方式进行沟通。根据处境化的原则,服务对象的抑郁情绪主要是受到长期居住人员以及与儿子的日常生活中的互动模式影响所致。

2.条件反射性的负性情绪,让家庭蔓延着压抑。

服务对象与儿子关于学习的矛盾冲突包括因为学习造成的儿子心理压力较大导致儿子的情绪容易激惹、服务对象对儿子的学习行为习惯要求过高而产生对抗情绪,以及服务对象因儿子未能达到期望而频繁指责、批评等行为。这种互动模式使儿子对学习的兴趣下降,甚至出现逃避写作业、拖延等行为,而服务对象也因此加重了自责与无力感。服务对象的负性情绪与儿子的负性情绪相互影响,更使服务对象与儿子之间的关系陷入恶性循环。

服务对象在描述尹儿子做作业引发较大的争吵经历时情绪低落,声音颤抖,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愧疚和无助。通过社工渐进式的引导,服务对象发现服务对象与儿子只要是提到学习,服务对象就会条件反射的发火,儿子就拒绝和服务对象继续沟通。

3.家庭作业让服务对象对于负性情绪的产生有更多的思考。

通过社工与服务对象的沟通,让服务对象明白儿子不是学习的执行者,而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需要被尊重与理解。社工给服务对象布置作业,写出“当他……的时候,我会很生气”,也可以试着写出来“当他……的时候,我可以这样说:……”来改变目前与儿子之间的沟通模式。当服务对象写下这些语句时,服务对象开始反思对待儿子的方式,转变也是从这一刻开始发生。

4.认知的改变让服务对象开始控制自己的情绪。

社工:“在你与儿子谈到学习的时候,我听到的几乎都是你对他的责备,觉得他没有做好这个,没有做好那个,我们可不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这个时候儿子是不是需要支持?”

也因为这次谈话,服务对象开始有了最初的改变,服务对象开始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从儿子的角度去理解儿子,但是依然会带有情绪。

社工引导服务对象对情绪进行分析,服务对象发现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行为都是带有情绪的与儿子对抗,而不是基于儿子相应的支持。服务对象开始意识到,自己长期以来的反应模式并非真正出于对儿子学习的关心,而是一种习惯性的控制和情绪宣泄。她逐渐明白,情绪的背后是对儿子未达预期的失望,而这种失望更多源自于她自身的焦虑,而非儿子真正的需求。在社工的引导下,她尝试在冲突发生前停下脚步,思考:“我这个时候到底需要什么?他是需要理解,还是需要具体的帮助?”这样的自我觉察,让她的回应开始变得柔和,也开始真正靠近儿子的内心。她发现,当自己不再执着于“对错”的判断,而是关注“支持”的可能性时,亲子关系悄然发生了转变。

社工也运用自我披露和举例子的技巧让服务对象学习相关的经验,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儿子的行为,去明白自己在对待儿子行为习惯上的逻辑。同时社工引导服务对象进行“认知--情绪--行为”的觉察,并在觉察后去进行改变。

5.反反复复中,服务对象开始直面痛苦,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服务的推进,服务对象的状况会出现反反复复的情况,直到服务对象出现了煎熬的经历之后,服务对象与儿子的关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服务对象:“我这次在家里,尊重儿子,不去监督他。当他21:00没有给我发送约定好的作业的时候,我没有像以前那样立刻去催促他,而是选择相信他会处理好自己的事情。我在心里告诉自己,或许这是我改变的一个开始,也是我们关系转变的一个契机。我决定给他一点时间和空间,让他感受到我的信任和尊重。21:00-21:15我就这样安慰自己,也控制了自己去敲儿子的门的行为。21:15的时候我听到了声音,我就走到他的房间门口,听着他说话我依然很着急,但是又想起来我们说的情绪觉察,说的关于改变从感受和控制自己的痛苦开始,所以我忍住了,后来我就回到了自己的卧室,开始给自己找事情做,虽然时不时的就会想到儿子写作业的事情,但是我成功过的度过了这段让我煎熬的半个小时。21:30儿子将作业交给我,也让我知道儿子有管理好自己做作业的能力。我看到他不仅完成了作业,而且质量还不错,心里既欣慰又惊讶。原来,当我选择相信他的时候,他并没有让我失望。这种信任的力量,比我的催促和唠叨更加有效。我开始明白,孩子的成长需要空间,而不是一味的干预。我内心有一种释然的感觉,同时也意识到,这样的改变不仅仅是对儿子的一种尊重,更是对我自己情绪的一种掌控。我相信,这种间接性的改变会逐渐成为我们之间新的相处模式。”

6.亲子关系良性互动,家庭成为放松的港湾、获得支持的源泉。

随着服务对象给予了儿子理解和尊重,服务对象与儿子的沟通模式也开始从对抗转变为协商,家庭的氛围从压抑变为轻松。

(三)重构认知逻辑·改变夫妻沟通模式

从前的认知逻辑造成关系的困境。服务对象对于与丈夫的沟通主要聚焦在经济上的分歧与矛盾,服务对象在与丈夫沟通的过程中,大多数是索取。社工沟通与服务对象深入细致的探讨服务对象对于丈夫的期待和给予丈夫的感受等方面,让服务对象逐渐意识到服务对象对于丈夫的认知逻辑是“你不能给予我经济上的安全感,也不能给予情绪上的支持,我就会对你不满意”这种认知模式让服务对象陷入了一种被动和不满的情绪循环中。

重构认知逻辑,让夫妻关系的沟通模式发生改变。随后她开始反思自己是否也在无意中忽略了丈夫所做出的努力和表达的关心。通过社工的引导,服务对象逐渐意识到,丈夫在生活中也有他的压力与无奈,而她的指责与抱怨只会加剧两人之间的隔阂。她开始尝试换一种方式去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单方面地索取。同时,她也开始学着去倾听丈夫的想法,理解他在家庭中的角色与困境。这种转变让她与丈夫之间的沟通更加平和,也为家庭关系的改善带来了积极的推动力。她发现,当自己不再以指责的方式去沟通,丈夫也更愿意主动参与到家庭事务中来,两人之间的合作感增强了,彼此的情绪压力也得到了缓解。这种新的沟通方式不仅改善了夫妻关系,也让整个家庭的氛围更加和谐。她开始意识到,真正的理解与支持并非单方面索取,而是双方共同的努力与付出。

五、服务成效

一是服务对象抑郁情绪基本消除,亲子关系融洽,儿子在中考中正常发挥考上了省重点。

二是家庭氛围从压抑变为了轻松和谐,服务对象的侄子来服务对象家中都说:“这个家里真好啊,不用天天被催作业,哥哥带着我就一起去补习班学习,还可以自己安排自己的事儿(打游戏、学习、玩耍等),轻松又自在。”

三是夫妻关系转好,夫妻以相互支持的方式共同经营家庭,彼此之间的信任感和亲密感显著提升。

四是服务对象自身能力得到提升,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压力,展现出更强的适应力与心理韧性。她不仅学会了与家人有效沟通,还逐渐建立起独立、成熟的自我认知体系。

六、推广价值

一是认知行为疗法改变抑郁状态。对于抑郁情绪的处理,从处境化的原则深入分析了解抑郁背后的实质,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来帮助服务对象识别和调整那些非理性或极端化的思维模式。

二是对于个案服务的技巧运用和服务实践,值得参考和借鉴。在本个案服务中,社工运用提问、聚焦、提供信息、澄清、对质、自我披露、举例子等技巧,让服务对象的问题更加明确,在改变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三是实践路径成为类似家庭问题干预的可复制实践路径。随着社会的发展,抑郁症患者组建增多,有很多家庭因此破裂,这些的个案服务是一次成功的服务,为今后类似家庭问题的干预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满天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荆志花、胡可欣)

编辑:郭锐松  审编:益申合

分享到: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发布网”(域名gongyifabu.com)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益云融媒体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发布网(gongyifabu.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发布网)”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CopyRight © 2020 北京中益云互联网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发布网域名(GongYiFaBu.Com)的观点,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公益发布网”的所有作品,

均为中益云融媒体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2046639号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