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发布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媒体聚焦

汉吉福年画:百年非遗照亮美好生活

发布日期:2025-11-05 14:04:03  来源:中益综合

(通讯员 黄兵)武汉市东西湖区新城十三路天新工业园。百年非遗汉吉福年画的出品方——汉吉福文化产业(湖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吉福”)就坐落在这里。

近7000平方的办公、展示、生产、仓储区域,坐拥800多项国家级、省级知识产权……作为湖北,乃至中国年画的领军企业,截止目前,汉吉福作品视频全网播放量已达一亿次,各类产品畅销陕西、山东、福建、广东、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等地,线上线下累计销量达800多万套。

从守护祖传木雕手艺到打造非遗“网红”年画品牌,许华波在这条道路上整整走了20年。

爱上东西湖,扎根这片文化沃土

走进位于天新工业园1栋4楼宽阔的汉吉福办公大厅,仿佛瞬间穿过了时空隧道,闯进了一个个遥远而神秘的传说和故事里。

走道上,满眼都是具有喜庆氛围的门神、年画热销产品。推开展厅的大门,你会肃然起敬,四面墙壁上挂满了上百组非遗手绘作品——福禄寿三星、八仙过海、天官赐福、五路财神……多路神仙,各显身手,栩栩如生;

神荼郁垒、秦叔宝尉迟恭、钟馗魏征、关羽张飞、哼哈二将……一尊尊“门神”,持刀弄剑,威风凛凛。而最令人惊叹的,莫过于那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不论从哪个角度看去,那一双双眼睛都在“旺”着你,仿佛能洞察人心,让人观之不厌,心生祥和。

出生于1980年的许华波,是湖北省汉川市城隍镇许家村人。时间回拨到2006 年初春,武汉的空气里还带着一丝料峭的寒意。26岁的许华波提着一个旧编织袋,第一次踏上了东西湖这片坐落于城乡结合部的土地。

彼时的他,心里揣着一股对祖传年画传统手艺的执拗,一直在寻找安放这份热爱的地方。沿着宽阔的柏油路前行,身边的风景不断变换:物流园区里,一辆辆橙黄色的货车重装待发,轰鸣声里满是蓬勃的生机……

转进老街巷,画风却骤然慢了下来 —— 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临街的作坊里飘

松木的阵阵清香,巷道满是推车引浆、引吭吆喝的手艺人,街巷里浸透着浓浓的烟火气。

许华波被这番景象吸引住了,就这样,他在这里扎下根来,一呆就是二十年,如今,这里已经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说起年画,许华波如数家珍。他说,年画的起源可追溯至秦汉时期,那时的寻常百姓家的大门上,便可见到"神荼郁垒"的神像,寄托着人们对平安喜乐的向往。

进入唐代,随着雕版印刷术的问世,年画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到了宋代,这项技艺更加精进,年画以其饱满的构图、绚丽的色彩和浓郁的民俗气息,成为千家万户春节必备的装饰品。

这一时期,年画的内容愈发丰富多彩。除了传统的“神荼郁垒”,还衍生出了众多题材:既有“钟馗捉鬼”的神话传说,更有“秦叔宝尉迟恭”、“关羽张飞”等英雄豪杰的威武形象。

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年画制作逐渐从零散的手工创作发展为规模化生产。各地纷纷涌现出专门制作年画的作坊,将一幅幅寓意吉祥的画面呈现于纸上。

及至清代,年画更是遍及大江南北。每到腊月,广大农村、城镇的百姓都会争相购买。正如清代文人李光庭在《乡言解颐》中所言:“帚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年画”这一名称也渐渐确定下来。

再加上贴年画是汉族的习俗,许华波又来自汉川、扎根武汉,汉吉福年画也就由此而得名。

心怀敬畏,让百年传承蝶变重生

汉吉福年画制作技艺,是一段跨越百年的家族传承。

清代光绪年间,当时的第一代传承人许开进是一名木匠,他的手艺不仅为寻常百姓打造桌椅板凳、门窗家具,还为当地寺庙雕刻神像、定制木门。木匠铺子里,从清晨到黄昏,“吭哧”“吭哧”的斧凿声此起彼伏,木屑纷纷扬扬地飘落,一尊尊活生生的门神像应运而生。

到了民国时期,自幼随父学艺的第二代传人许承贵,木作手艺曾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然而,时代的浪潮裹挟着传统手工艺逐渐没落。在动荡的岁月里,许承贵不得不放下刻刀,转而投身商海,用另一种方式谋生。

第三代传承人许为义尽管自幼饱受熏陶,但也逐渐衰微,木作手艺如同风中残烛,岌岌可危。

直到第四代传人许华波的出现,这门祖传的手艺才迎来了转机。许华波从小就跟随爷爷出入寺庙与民家,耳濡目染间,对木刻年画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在其成年之后,因经营场所搬迁,短期内无事可做,他又拿起熟悉的刻刀,重新拾起了这门散落的技艺。

再后来,许华波告别家乡,来到东西湖这片独具人文气质的沃土。他决心让这门技艺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焕发出新的活力。

他租下了一间十几平米的门面,开了一家广告公司,白天制作灯箱、显示屏、广告牌,晚上他铺开画纸,拿起画笔,儿时爷爷雕刻神像、门神的画面如同放电影一般在脑海里闪现。看着案头渐渐堆积起来的临摹的作品,他的信心越来越足。

为了与时代接轨,与市场切合,许华波结合现代人的喜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良和创新。

他将传统木刻画转移到了丝绢载体上,解决了传统年画不易保存、易褪色易破损且不便运输的问题;选用天然矿物质颜料上色,确保色彩鲜艳、自然醇厚,久不褪色。

他还将宫廷木质画贴金技艺融入其中,选用纯度98%以上的金箔,层层堆贴在画中金色部分。金箔的光泽与质感,让门神画更显高贵华丽,将门神的威仪与百姓的祈愿完美融合。

许华波除了沿习祖传的木刻、绘画风格,还大胆地走出去学习其他地区传统门神的绘画技巧。几年来,他远赴陕西、河南、山东、福建、广东,重金收购了多扇百年老门,运回公司进行临摹,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2016年,许华波拿出广告公司全部的积蓄,买下东西湖新城十三路天新工业园1栋4楼1800平方米的厂房。正是在这座厂房的仓库里,许华波陆陆续续创作了上百组原创作品。

许华波说,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完成的。这时的他,神思完全沉醉在神话抑或英雄的世界。他双眼凝视丝绢,缓缓运笔,笔尖不时在朱砂与石绿之间轻轻蘸取,一笔一画之间,似乎在与笔下的人物低语。

许华波尤为注重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他笔下的每一尊“门神”,脸上都带着一种独特的神韵——“不怒自威,威中带慈,慈中有严,威而不恶”。

其间,许华波还系统地学习了人工绘制、木印、水印套色、半印半画、石印、胶印等制作工序,以及电脑图像设计,将传统年画与现代设计结合。

2022年,许华波在东西湖注册成立汉吉福文化产业(湖北)有限公司,同时,积极布局互联网领域,推进数字化传播——搭建“汉吉福”官方网站,并在抖音、快手、视频号等平台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进行推广。

2024年6月,汉吉福年画被评定为东西湖区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项目。其多幅作品被全国各地博物馆收藏,其中《秦琼敬德门神贴金画》更入藏湖北省博物馆,成为承载地域记忆的文化符号。

缔造传奇,用非遗照亮美好生活

许华波说,非遗传承不是把手艺藏在博物馆里,也不是简单地复制“古董”,而是要让传统与当代生活对话,让年画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

许华波引入现代设计理念,将传统的年画元素融入到车饰、办公、家居用品等多个品类中,推出一系列寓意吉祥、好用好玩的文创产品。产品即走俏各大互联网电商平台和直播平台。

2024 年10月,许华波就开始率领团队设计新款年画。“以前的传统住宅都是两扇木门,门很大,门神年画大多是竖版的,适合挂在大门上,可现在很多家庭,特别城市家庭的门都是单元门,贴了‘福’字之后,就贴不下两个‘门神’,能不能设计一款将两尊‘门神’一个‘福’字连在一体的‘天官赐福门神福字贴’?”在团队会议上,许华波就这个提议一跑出来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团队反复修改设计稿。这款产品以中国红打底,采用烫金设计,中间是一个饱满的立体的“福”字,“福”字两边是两尊身着铠甲的英武“门神”,贴的上端是“天官赐福”四个金箔勾勒出来的字样,既保留了传统,又不失时尚。

随后,“天官赐福门神福字贴”通过数字技术印刷批量上市。让许华波没想到的是,这款年画一经推出就成了 “爆款”——线上店铺的订单络绎不绝,线下合作的超市里每天都有顾客排队购买。

2025年新年,汉吉福的 “天官赐福门神福字贴” 创下销售300万个的佳绩,成功将百年非遗打造成备受瞩目的“网红”IP,成为湖北非遗产业化的标杆品牌。很多媒体都来采访许华波,你 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总是笑着说:“没什么秘诀,就是把老百姓喜欢的、适用的东西做出来,让非遗离生活近一点,实用一点。”

这是许华波对传统文化的最深情致敬,也是他用传统文化拥抱现代生活的创新表达。

值得一提的是,在武汉市东西湖区文化和旅游局、东西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汉吉福现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相继被湖北省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湖北省楚商联合会吸收为特邀副会长单位、常务理事单位,公司的经营面积扩展到了近10000平方米,带动了150多人就业。

2025年9月,汉吉福作为武汉市东西湖区非遗代表,亮相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受到了来自海内外的5万多名游客的空前关注,许多外国友人纷纷表示,汉吉福年画不仅受到海外华人华侨喜欢,他们也非常喜欢,能够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和魅力。

汉吉福年画的故事仍在继续。

2025年12月,汉吉福年画博物馆将在东西湖开馆,馆内不仅会展示从明清到现代的年画珍品,还设有互动体验区,让游客能亲手制作年画。

“我想让这里成为东西湖的文化地标,提到武汉,人们会想到热干面,也会想到汉吉福年画。我还想开发更多融合武汉元素的作品,让黄鹤楼、长江大桥、琴台知音等都走进年画里。”许华波说。

许华波,这位非遗传承人正带着他的汉吉福年画,以新的方式续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传奇。

编辑:郭锐松  审编:益申合

分享到: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发布网”(域名gongyifabu.com)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益云融媒体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发布网(gongyifabu.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发布网)”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电话:400-8059-268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

CopyRight © 2020 北京中益云互联网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发布网域名(GongYiFaBu.Com)的观点,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公益发布网”的所有作品,

均为中益云融媒体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2046639号 百度统计